第(2/3)页 左佥都御史,也算很有实权的四品官了。 国子监博士的面子可以不给,却不能不给左佥都御史面子。 见两人都正眼看来,温修文恭声道:“下官方才听到两位大人议论,可是在烦恼官缺之事?” “正是。”正五品文选司郎中顾文彬微微点头。 温修文又道:“这次殿试二三甲中,有不少出自国子监的贡生,下官或可为两位大人分忧一二。” 顾文彬头戴乌纱帽,蓄着长须。 年近五十,属于吏部的老资历。 瞥了温修文一眼,道:“可是国子监有什么人想推荐的?不过眼下只剩两个空缺,怕是担不了多少人情。” 国子监的贡生,有不少来自三品以上大员或皇亲国戚子弟,若派人来说情一二,混个官职,不足为奇。 温修文摇头:“天下皆知吏部公正严明,下官又怎会徇私,大人实在误会了。” 顾文彬盯着他看了片刻,最后并未拒绝,递过此次二三甲进士名册。 温修文接在手中,对自己所知晓的人一一点评。 “陈文瑞,文章扎实,精通周礼。下官在国子监时,便知其每日最早至明伦堂,最晚归号舍,寒暑不辍,是个能沉下心做学问的。其策论严谨,稍显拘泥古制,于实务变通一道,或可再历练。” 随即又指向第二个名字:“李振声,其父曾任县令,想是耳濡目染,于地方庶务确有些心得。虽文章火候稍欠,名列三甲,若论实干之才,未必逊于他人。” “王允中,下官观其策论,于‘开源节流以充国库’一题,所论虽引圣人之言……” 一个个国子监贡生,被温修文点评。 不偏不倚,即便顾文彬也听不出别样。 温修文的手指,停在第五个名字上。 “贺周知此人,下官做县令时见过。读书二十载,方敢来考取功名,胆气小了些。倒有件趣事,听闻三十年前立誓,要等一位年少时的青梅。没料到三十年后,那女子果真回来了。” “又黑又矮,不通礼节,实乃无才丑女。贺周知不顾同乡劝阻,执意娶了这丑妇。” “以下官所见,此人虽为二甲第二,却不精人情,目光短浅,难堪大用。” 点评完了贺周知,温修文又继续讲了几个,这才拱手作罢:“国子监贡生均在此,不知对大人是否有所帮助。” 顾文彬表情淡然,没有直面回答,只道:“有劳了。” 温修文也不多言,施礼后退步离去。 员外郎严谦冲开口道:“此人点评也算公道,并未有什么偏向,不愧是左佥都御史的弟子。” “没有偏向吗?”顾文彬轻哼出声,指着贺周知名字道:“此人乡野出身,却得了二甲第二,他点评可有半句好话?” “反倒那些国子监贡生,在他口中均为优上。” “明明做县令时见过,也算有份交情,却笑话人家娶丑妇,目光短浅。其中私心,不言而喻。” 严谦冲微微点头,附和道:“大人说的是,立誓三十载,见丑妇亦守承诺,何等大德之人。他的点评,确实有失偏颇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