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5章 村民走访的结果-《重生后,我靠破案走向权力巅峰》

    离开“诚信小作坊”时,小王接到了小周的电话,得知煤矿的调查也没有收获,心里更沉了。他让队员把三家作坊的样本都送到技术科,自己则带着小李去走访李家庄的村民。“你们村的孙诚信,真的只做儿童服装吗?有没有偷偷做过工装?”小王问村口晒太阳的几个老人。

    “孙诚信那孩子实诚,只做童装,我们家的孙子孙女都穿他做的衣服。”一个老太太说,“他要是做工装,我们肯定知道。倒是半年前,有个陌生男人来村里收过老粗布,说是要做床单,买了好几户人家的,颜色就是灰色的。”小王立刻来了精神:“那个男人长什么样?多大年纪?有没有什么特征?”

    “四十多岁吧,身高一米七多,穿件深蓝色夹克,手里拎着个黑色的包。”老太太回忆道,“说话口音不是本地的,好像是河北那边的。他只收老粗布,不要新布料,给的价钱挺高的。”另一个老人补充:“他还问过孙诚信,能不能用老粗布做衣服,孙诚信说老粗布不耐磨,不给做,他就走了。”

    小王让小李把陌生男人的特征记下来,又问了收老粗布的时间,正好是半年前,和死者失踪的时间大致吻合。“他有没有说收老粗布做什么?或者要送到哪里去?”“没说,只说自己用。”老太太摇摇头,“收完就走了,再也没见过。”

    回到支队时,技术科的检测结果也出来了:三家作坊的布料样本和半成品样本,都与死者衣物的纤维不符;孙诚信的布料都是纯棉和涤棉,没有聚酯纤维;“利民劳保”进的灰色工装,虽然是粗布,但材质是纯棉,衬里也是纯棉,和死者的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小王拿着检测报告,走进李明的办公室,小周也在。“三家小作坊都排除了,没有生产过死者穿的灰色工装。不过李家庄的老人提供了一个线索,半年前有个河北口音的陌生男人,在村里收过灰色老粗布,还问过孙诚信能不能做衣服。”小王指着地图上的李家庄,“这个男人的身高和体型,和现场足迹推断的差不多。”

    小周立刻接过话:“西坡煤矿的外包队就是河北来的,半年前矿关了就走了。这个收老粗布的男人,很可能和外包队有关。”李明点了点头,在地图上画了个圈:“小王,你继续追查这个陌生男人的下落,走访李家庄和王坡村的村民,看看有没有人记得他的车牌号或者其他特征。小周,你去联系河北警方,查询西坡煤矿外包队的信息,重点排查四十多岁、身高一米七多的男性。”

    小王走出办公室时,天色已经暗了下来。他看着手里的调查记录,虽然三家小作坊的调查没有直接收获,但那个收老粗布的陌生男人,无疑是新的突破口。他想起孙诚信说的“老粗布不耐磨”,死者的工装确实破烂不堪,很可能就是用老粗布做的。这个线索,或许能把煤矿外包队和死者联系起来——这是目前最有希望的方向,小王握紧了拳头,决定明天一早就重新展开走访。

    下午两点十五分,装载着无名尸体的法医转运车平稳驶入市刑侦支队技术科后院。淡蓝色的尸袋被两名法医助理小心翼翼地抬下车辆,沿着专用通道推进解剖中心——这里是全市最权威的法医鉴定场所,冰冷的不锈钢解剖台、排列整齐的解剖器械以及墙上悬挂的人体解剖图,共同构建起一个剥离表象、探寻真相的专业空间。

    “张老师,尸体已送达,初步记录显示腐败程度三级,体表软组织有部分缺失。”林助理穿着全套防护服,手里捧着现场勘查移交的物证清单,站在解剖台旁等候指令。她口中的“张老师”就是法医张林,从事法医工作二十年,经手过三千多起尸检案例,连最棘手的高度腐败尸体都能从中找出关键线索,是支队公认的“尸语者”。

    张林点点头,戴上双层乳胶手套,指尖在尸袋表面轻轻按压。“先进行尸表检查,环境温度18℃,湿度55%,记录好每一个数据。”他的声音平稳而冷静,目光扫过尸袋上的编号——“西郊2024-011”,这是本案的专属标识。两名助理合力拉开尸袋拉链,一股浓烈的腐败气体瞬间弥漫开来,即使通风系统全力运转,林助理还是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。

    尸体蜷缩着躺在解剖台上,全身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腐败绿斑,主要集中在腹部和四肢内侧。由于长期埋在湿润泥土中,皮肤已经呈现出半透明的蜡样化,部分表皮在转运过程中脱落,露出暗红色的皮下组织。“死者为男性,体态中等,身高176厘米,体重约68公斤,与现场足迹推断的体型基本吻合。”张林手持测量尺,从头顶量到足跟,“林助理,记录尸长、肩宽、头围,注意观察体表有无特殊标识。”

    林助理迅速拿起卡尺,逐一测量并记录数据:“尸长176.2厘米,肩宽42厘米,头围56厘米。体表无纹身、疤痕,指甲修剪整齐,右手食指指甲断裂,断裂处有新鲜撕裂痕迹——这和现场勘查记录一致。”她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指佳缝,“残留物已送检,初步判断为泥土和杂草纤维,未发现人体组织。”

    张林的注意力集中在尸体的衣物上。那件灰色粗布上衣和深蓝色劳动布裤子已经破烂不堪,多处出现不规则撕裂口。他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衣物剪开,避免破坏纤维结构:“上衣左胸位置有一处3.5厘米×2.8厘米的破口,边缘呈锯齿状,纤维断裂不齐,符合锐器划割特征。林助理,提取破口处的纤维样本,与现场发现的异物纤维进行比对。”

    在检查衣物口袋时,张林有了第一个发现:裤子后袋内侧粘着一小片透明塑料碎片,边缘有明显的热融痕迹。